close

  劉建國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10日02版)
  “我走了,你照顧好咱爸媽,我沒能力”。收到哥哥的短信,弟弟立即趕來,還是晚了。12月8日上午,在鄭州花園北路城中村邵莊,一名剛剛研究生畢業的小伙疑似因求職屢屢受挫而跳樓自殺。(《鄭州晚報》12月9日)
 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,相信每個人都為研究生的自殺而惋惜不已。只因就業遇挫,就將自己的生命視為草芥,確實有些偏激。或許,貼著高學歷的標簽卻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,會讓當事人感到有些沮喪和挫敗。但是,這種壓力並不是選擇不歸路的理由,相反應該勇於面對一時的困難,用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去贏得未來。
  單就研究生群體而言,因為就業壓力巨大而選擇輕生的並非個案。比如,今年4月,廣州中山大學的研究生蔡某某自縊。在他的遺書中,他對於畢業和就業感到非常“痛苦”。類似悲劇頻現報端,背後的癥結值得反思,本來擁有高學歷優勢,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,為何非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選擇結束生命呢?
 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,上述這些研究生作為高材生,往往從小就接受書面知識的灌輸,認真刻苦的學習態度讓他們最終在學業上步步高升。然而,這種學習模式下,有時又往往缺少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,那就是生命教育。不管是在課堂上,還是在生活中,學生們對於生命缺乏應有的認知和瞭解。在面對壓力時,不能坦然承擔和麵對,一旦稍有不順,就可能想到採取極端方式來釋放壓力。
  在西方國家,生命教育一直都被看成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。比如,在美國,生命教育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現的,力求讓學生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生命,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。美國所有中小學都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,為推廣生命教育,甚至成立了各種專業協會,在深度和廣度上更進一步推動生命教育。反觀國內,在這方面卻捉襟見肘,我們往往只是在強調學生們如何學習,如何提高成績,往往學成甚至研究生畢業時,都鮮有關於生命教育的課程設置。
  如今,就業壓力巨大是客觀現實,卻不至於成為壓垮生存希望的“最後一根稻草”。正是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圍和環境,讓包括某些研究生在內的青年學生在面對現實中的挫折時,竟然想到了以極端方式來卸下心中的包袱。對於包括研究生在內的這些青年學生來說,不管是家庭,還是學校,抑或社會,都應該將生命教育灌輸到他們內心深處,引導他們尊重生命、關愛他人,從而順利地就業、工作並回饋社會。  (原標題:生命教育也是就業教育的一部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pdcuwpufru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